自從做的所謂的羊毛衫,林安開始對做衣服有了興趣,原本打算在開春之前一直窩在被窩里不動彈的林安,終于起來了。
將毛衣的做法傳出去后,林安又到倉庫里找了一些布料過來。
墻內(nèi)織布房制作的布料大體上分為三類。
一種是只用白茠草制作的棉布,這類布料,他們一般用來制作擦臉/洗澡的布巾,或者貼身的衣服。
第二種是將白茠草和麻混合制作,這種布料比單純的棉布更加牢固,大多數(shù)用來做衣服被面,甚至是門簾。
最后一種是只用麻制作的布料,這種布料不適合制作成衣,通常做墊子使用。
在和平村的交換法則中,兩者相互混合做出來的布料是最貴的,也是他們做的最多的一種布料。
和鹽山交換的事后,他們也只需求這種混合的布料。
布料除了原材料的區(qū)別,還有顏色不同。沒有經(jīng)過染色的布料是米白色,目前和平村的燃料除了才發(fā)現(xiàn)的那種紅色外,還有深藍色和黑色。
在這幾種顏色中,最受歡迎的是深藍色。
這個顏色不像黑色那么壓抑,也不像米白色那么容易臟。
因此大多被用來制作被面,成品倉庫中最多的就是這種顏色的布料。
倉庫靠邊的架子上還有很多已經(jīng)制作好了的方巾,自從青山等三個部落加入和平村后,夏天也和墻內(nèi)一樣穿著短袖短褲,因此倉庫里的這些方巾,是給鹽山的人準備。
當然,林安知道鹽山大概有多少人,光是多途的人,肯定用不了這樣的多的方巾。林安知道他用村子的東西和其他部落交換,她不反對多途這樣做。
方巾制作的花樣,一般以米白色打底,上面有黑色或者藍色的條紋。自從墻內(nèi)會整塊布料染色之后,織布房的人又做了很多顏色不均勻的染色方巾,但是鹽山的人并不喜歡。因此那一批方巾就耽擱在架子上了。
好在因為是新鮮的東西,大家都知道在大量生產(chǎn)之前要先嘗試一下,因此被浸染的方巾不多,架子上還剩下一筐。
林安最終將那一筐被染色的方巾拿回了自己屋中。
墻內(nèi)的人基本不裹方巾,因此被鹽山嫌棄后,這些方巾只能等著被拆分成抹布。